干部骑车下乡制只是公车改革的序曲
2014-10-21 18:45:22   豫闻网   评论:0

  叮铃铃,叮铃铃……”每当听见这样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李翠英老人不管多忙,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走到门口瞧一瞧。“小张每次来都骑自行车,累得一头汗,我提前都给娃晾杯水。”长安区兴隆街道里杜村的李翠英老人经常得到年轻干部张健的帮扶,一老一小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0月19日《西安日报》)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兴隆街道推出“骑车下乡制”,街道投资2万元,设立24辆公务自行车,为街道干部下村办公提供便利条件,在群众中树立了街道干部艰苦朴素的工作形象,拉近了干群关系。

  骑车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前面冠以“干部”的称谓就成了一件新闻。质疑其作秀者有之,认为其违规驾驶者有之,笔者倒是认为,看待“骑车下乡制”,少些习惯性的质疑,若从公车改革的角度出发,倒不失为车改的序曲。

  公车身上的不正之风早就引起广泛诟病。人们用“屁股底下一座楼”、“车轮下的腐败”等称谓来揭示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超标配车等严重问题。由此引发的公车改革呼声不绝余耳,可谓一浪高过一浪。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三令五申严禁公车私用,探讨进行公车改革。比如,节假日封存公车,公车夜间召回,拍卖公车,给公车设立特殊标志,设立GPS定位系统,等等。如果从1994年出台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中国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9个年头,然而现实是,迄今为止,公车制度一直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触动,反而是公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泛滥现象越来越严重。有学者甚至认为,就一个具体事项的改革来说,这也许是最漫长的改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公车改革在部分地区试点时还不乏激进的创新之举,但遗憾的是,在具体实施中,它们几乎全部遭遇被异化乃至变本加厉的尴尬。从全国车改的先行者黑龙江大庆市开始,进行公车制度试点改革的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多数已宣布暂停车改,而暂停车改的核心原因就是货币化改革导致车贴开支过高,与期望中的改革成效南辕北辙——“改”比“不改”还坏。

  那公车改革试点为何或无疾而终,或者成为“半拉子工程”,甚至出现“补贴照拿、公车照坐”的局面呢?那是因为公车改革牵涉的人员众多,利益格局复杂,没有革自己命的勇气。骑车下乡,敢于打破常规的藩篱,无疑为公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即使是“作秀”,也比公车私用来得强得多。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这将是公务用车制度“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是彻头彻尾对官僚主义作风的亮剑。当官员们出行都平民化了,想来,骑车下乡就再也不会成为围观的新闻。

  作者:秦风

责任编辑:news  来自:豫闻网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序曲 公车 只是

上一篇:廉政短信促干部廉洁, 未必有满意疗效
下一篇:车改再改节支是政策底线

分享到: 收藏

内容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