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布已近百日。公车改革正在进行,受到社会热议,也不乏质疑。充分的讨论是有益的,但其中也存在对政策的误读。前段时间,某媒体一篇“某县公车取消减千万支出需发四千万车补”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 10月20日)
我国的公车改革已走过20多年,历程曲折艰难。今年,国家的公车改革再次刺激了公众的神经,成为媒体特别是网络议论的热点、焦点之一。两个多月前,中央的两个文件再次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一次再改革,彰显了国家义无反顾的决心。从上至下,公车改革都没有回头路,改革方向无可阻挡。“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已成共识,大家争论的焦点并非“要不要进行公车改革”,而是“应该如何进行公车改革”。其中争议最大质疑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公车改革?公车改革到底划不划算?车补政策如何落地生根等问题。
如何进行公车改革?国家发改委启动国家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只有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目前,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货币化”改革模式,二是“半货币化”改革模式,三是“加强管理”改革模式。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达到克服公车私用、浪费及舞弊行为的目的。
公车改革的账该怎么算?公车改革到底划不划算?前段时间,某媒体一篇“某县公车取消减千万支出需发四千万车补”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但据有关部门核实,报道数据存较大误差、对政策理解有误,简单地套用中央标准来计算地方车补支出也是不科学的。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车改政策最重要的核心是两条:一是实物保障变货币补贴,二是改革后比改革前必须节约开支。所以,无论车改怎么改,节约开支是政策底线。车改除了是一笔经济账,还是一笔社会账,更是一笔长远账,不仅可以节约开支、规范公共支出费管理、杜绝“车轮上的腐败”,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健康发展,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
公车改革要到位,关键是车补政策如何落地生根?公车改革要循着“切实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基本形成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的方向,让模糊的变清晰,犹疑的变明确,在改革路径的探索中不让“动真格”落空。各地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务用车实际情况,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做法,逐步取消机关公车,发放货币化补贴,鼓励公务员自行购车或乘坐社会公共交通车辆,解决公务交通问题。最近财政部出台的差旅费办法也与车改补贴做了明确衔接,对于公务出行的不平衡,各单位可以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进行统筹和再分配。
因此,公车改革就是要破除官本位,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开支,更加便捷、透明保障普通公务出行。公车改革领域积累着诸多问题,复杂交织,阻挠公车改革的历史惯性也不同程度存在。但是公车改革利弊明显,时机成熟,绝大多数群众包括公务员都积极支持。公车改革方向无可阻挡,公车改革合乎民意,让我们坚守节约开支的政策底线,扬起改革的风帆把车改进行到底。(文/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