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前往横泉村调研时了解到,被康熙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墓地曾两次被损毁。王儒林当即要求,要尽快修复于成龙墓地。(10月28日《时代周报》)
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品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令今人叹服,为后世楷模。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要求修复著名廉吏于成龙之墓,显然是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弘扬传统廉政文化的表现。
廉吏的故乡成为腐败问题的重灾区,与廉政文化受忽视不无关系。于成龙是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而在于成龙去世320余年后,其家乡吕梁却成为了腐败问题的重灾区。据报道,十八大以来,山西被立案审查的7名省级领导干部中多数与吕梁有关系,有3个省级干部曾在吕梁工作,其中2个任市委书记。吕梁市并有原市长丁雪峰、原副市长张中生、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明珠等3名市级干部被立案审查;邢利斌、袁玉珠等10多名企业主被调查。现代山西官场流行这么一句话:“在吕梁,要和钱战斗。”吕梁现代贪官贪婪成性,与于成龙十分注重廉洁自守形成强烈对比。在中央强力反腐,吕梁官场引发强烈震动的时候,吕梁的官员终于意识到像于成龙那样为官从政是多么的重要。对此,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9月在吕梁调研时指出,“吕梁现在为什么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呢?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个痛苦的教训。”他强调:“我看,吕梁如果早几年重视这项工作,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领导干部被押进监狱,身陷囹圄!”
在物欲横流,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现代社会,作为官员,需常洗心灵之垢,常敲警世之钟,才不会陷入贪腐泥淖而铸下人生大错。官员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既需要有廉政制度作保障,也离不开古今廉政文化的熏陶。清代廉吏于成龙就是一面照亮古今的廉政镜子。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他箪食瓢饮,淡泊自甘,数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于成龙的为官从政哲学,于今仍大有裨益,于成龙等古代廉吏创造的廉政文化,应成为吕梁、山西乃至全国官员认真学习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要求修复著名廉吏于成龙之墓,希望山西官员通过廉吏于成龙认识和弘扬山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为净化山西的政治生态而作出努力。
作者: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