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贵州选派5.6万余名机关干部,成建制组建1.16万个驻村工作组驻村帮扶。广大驻村干部自带行李、炊具,沉入基层,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把脚印“印”到农家,把党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位群众心里,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8月30日 中国经济网)
今年以来,水城县推行以“夜访、夜问、夜解”的群众工作法,驻村干部把服务时间延伸至夜晚,走村入户,与群众谈心“访”情、寻计“问”策、答疑“解”惑。目前,全县驻村干部主动走访农家1.2万户,代理服务事项1000多件。笔者认为,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深入群众,走访群众的时候,只有做好“夜访、夜问、夜解”的“三夜”工作,我们的干部才可能“心”入群众,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随着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都意识到走群众路线,服务群众,效果最重要,如果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但不能走好群众路线,帮扶好群众,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还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影响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因此我们的很多基层干部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走访方式,比如水城县的干部就采用了“昼访夜谈”的形式,利用晚上时间到农家“串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的干部在“昼访夜谈”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有实效,要注意能够真正地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帮扶到群众的心坎上,实打实地给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因此党员干部在“昼访夜谈”时,不但要夜访群众,也要夜问群众,要真正地俯下身子地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我们的干部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困难和诉求,才能知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够把党的惠民政策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化解群众心里的疙疙瘩瘩,解除群众的心头疑问,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夜访、夜问、夜解”的“三夜”工作,让党员干部的“昼访夜谈”工作有了着力点,这对党员干部“心”入群众,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无疑是很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