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对于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层释放出了更为积极的信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小组组长姚余栋表示,应该按照双向准入原则,允许银行通过子公司或者其他投资方式进行突围。可以考虑允许银行设立或者参与互联网金融子公司,从事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甚至电子商务等业务。
此番表态,被视为对银行的重大政策红利,银行或将放开拳脚全面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中。对于P2P网贷行业而言,随着银行系的涌入,平台间竞争升级在所难免,甚至将改变整个行业格局。
政策趋明朗 银行或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
虽然允许银行设立或者参与互联网金融子公司还只是一次监管建议,但这背后透露出监管层对传统金融机构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态度逐渐明朗起来。在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的时候,出于对风险的考虑,监管层的态度相对谨慎。而随着互联网金融成为大势所趋,监管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可预见的是,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明朗,银行或将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
事实上,国内不少银行已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了战略布局。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苏省内国有大型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了开鑫贷;招商银行推出了专门面相中小企业客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小企业e家;工商银行于今年3月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产品,又在近日组建成立了互联网金融营销中心,统筹全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这是国内商业银行成立的第一个互联网金融营销机构。
银行系涌入 优劣势各占一半
在风生水起的P2P网贷行业,银行系与上市公司系、国资系并称P2P平台中的三大“高富帅”。银行系P2P平台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即收益率偏低、风控实力较强。尽管银行系P2P的收益率普遍低于10%,但其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稳健的运营风格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吸引了大批投资人的青睐。此外,银行系P2P直接对接央行的征信数据库,项目风险可控性强,违约风险低。不过,看似优势明显的银行系平台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1、兜底压力抑制发展动力
在很多投资人看来,银行系P2P平台有了银行背书就代表了本息安全,其实不然。任何形式的P2P平台,都只是投资的一种渠道,既然是投资就会存在风险,逾期和坏账都有可能发生,只是概率的问题。传统银行出身的银行系P2P平台是否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担当,还有待市场检验。目前,银行系P2P平台虽然有平台承诺银行级别资金安全,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但大多数平台并不对投资人归还借款本息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
2、体制陈疾阻碍创新
传统银行的体制陈疾,让其在转型做互联网金融时难以避免一些冲突和阵痛。有的银行系平台仅仅把互联网仅仅当作一种工具和获客渠道,而忽略了自身的改变,以致无法制定出真正符合自身的互联网金融定位,难以在行业中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此前由于监管上的诸多束缚,让银行未能“放开手脚”。因此,小企业e家、的项目均来自于银行,以致产品相对单一且数量十分有限,产品收益率多在5.5%-8%之间,低于多数P2P平台。
有融网CEO谈草根系平台生存之道
当下,监管层频频发出积极信号,鼓励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细则出台后,可以预见会有更多银行系入局P2P市场,行业内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此,有融网CEO陈华志表示,银行系最主要的优势集中在资金实力和征信实力,银行系的涌入对没有背景的草根系平台而言会有一定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草根系就没有机会了。草根系要想生存下来,首先要另辟蹊径,在业务上不宜与银行系正面冲突,选择小而美的细分领域要比摊开铺子做大而全有市场。第二,要踏踏实实做好风控。尽管银行能对接央行征信系统,占尽了先天优势,但并非所有的银行系平台的风控均由银行来实行内部审核。随着个人征信市场的开放,草根系的风控也将趋于成熟完善。此外,银行系平台普遍不保本保息。尽管不兜底是行业发展趋势,但短期内并不现实。草根系平台通过抵质押、担保机构合作、风险保证金、保险等模式,可以实现较有效的风险转嫁,将投资人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