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中央禁令之下,一些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或巧立名目,或化整为零,或空手套白狼,将发票“变形记”演绎得炉火纯青。这种形式成为少数人侵吞国家资产的便利手段。(新华网)
自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来,公款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当前在发票上做文章、利用发票进行公款消费的公职人员、国企管理人员仍不在少数,发票也上演了一幕幕“变形记”:
一些单位或个人消费的款项不能通过财务制度报销,于是采用开具礼品、食品、耗材等类型发票的方式报销。在北京一家大型商场的售卡处,当记者询问开什么类型发票最多时,工作人员说:“每家单位的需求不一样,客人要求开什么就开什么,只要商场有卖的。”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介绍,一些餐饮单位还会与一些小的办公用品公司、文具店“合作”,以稍高于营业税的金额购买办公用品发票提供给客户,据他们办案发现,少数高端会所甚至直接注册几个“皮包公司”,专门用作开发票。
注意或超标准消费,通常会采取开具多张小额发票的方式进行报销。而为客户分割大额发票也成了部分餐饮业主招徕生意和少数行政事业单位逃避监管的奇招妙术。今年“五一”期间,记者探访北京市怀柔区多家“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一位“农家乐”老板告诉记者,他们可以开具多张面额低于1000元的发票,有的单位集体组织活动,就是冲着这来的。
尽管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力度空前,然而一些受访的基层干部表示,这些“禁令”往往只对单位中层以下的干部管用,一些单位“一把手”的公务消费报销仍有“门道”。去年以来,一些部门、单位餐费都大幅下降,财政预算却没有明显减少,那么节省的钱都去哪了?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各种变着花样的公款吃喝、领导出国消费,甚至在招商过程中的因私花费,最终都是要入账报销的,大部分都归为“办公用品”。因为在单位或部门,办公用品的消耗是没人查的,这是单位或部门的潜规则。
发票的变形,犹如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以及制度上存在的一些弊病和漏洞:侵占公家便宜的惯性心理,人情礼往的官场规则,以及制度监管上的漏洞。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强化财政预算公开,细化“三公”经费项目,管好“钱袋子”。通过“公开”支出明细,列出单位在礼品、食品、耗材等每一类型发票的报销情况,做到每笔花销有账可循,有证可查。同时,对各类别资金使用情况作出说明,保证支出都有合理的比例范围,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到该用的地方。
作者:任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