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记者从内江市政府办获悉,该市发布《关于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检查工作的通知》,决定从10月起至12月,在该市范围内集中开展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问题专项清理检查。专项行动采取“全市统一部署、分级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自查自纠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清理11类行为。(来源:11月3日《四川日报》)
据悉,内江针对此次专项治理动真格、下重拳,范围之广在该市历史上也实属罕见。旨在通过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使“占着编制一年半载不见人影,还端着财政饭碗”的怪现象也将一去不复返了。
近年来,为了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力度,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各地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重点”整治,但还有少数单位仍存在着干部职工管理松散、请假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从边上学边零钱的“娃娃官”,到现在虽经过几轮的专项整治和清退但仍触目惊心的占边不在岗的人员数字。“吃空饷”者往往脸谱各异,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有些荒谬程度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些以各种理由和借口脱离工作岗位,拿钱不干事,占编不在岗,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
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吃空饷”的危害是极大的。一是危及到单位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吃空饷”人员给单位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严重的,长期占到位子不干活,领着工资不上班。在单位挂个名,自己在外面还可以做生意或者另外再找一份工作,领两份工资。这对正常上班的人来说是严重不公平的,也引起在职职工的反感,从而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吃空饷”极大地浪费了财政经费。“吃空饷”人员长期不上班,却正常领着工资奖金,不但浪费财政经费,更需要大量的钱财去聘用临时工补上没人干活的空缺。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群众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状态的强烈不满,对政府工作人员只拿钱不干活的不理解,产生了负面情绪,从而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官仓硕鼠”的顽症曝出了不少编制和人员管理的漏洞,更成为侵蚀财政经费的“无底洞”。我们在关注整治“吃空饷”成绩单的同时,更期待问责能让背后的“操盘手”现形。
“有吃空饷者,就有发空饷者,一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出勤状况、工资发放情况都有账可查,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单位领导,难道就毫不知情?因此,不能看出,“吃空饷”问题的背后实质是“权力包养”在作祟。笔者认为,要杜绝“吃空饷”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公共财政和人事制度的法制化管理,推行信息化公开,财政和人事信息不公开,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就没能得到社会公众的共同监督。二是健全财政统发工资共管机制,健全工资发放管理制度,规范程序,明确责任。三是严格执行“吃空饷”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监督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加财务、政务公开制度,通过群众监督和专门机构的监督检查,只有如此,“吃空饷”顽疾才有根除的可能。
作者: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