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杨水才
2014-05-29 16:36:44   豫闻网   评论:0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诗曰:“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水才无疑属于后一种人。

  杨水才同志1924年出生在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参军,1956年入党,1966年12月因肺结核病去世,享年42岁,是位著名的劳动模范和革命积极分子。他的口头禅“小车不倒只管推”是他对待生命对待工作的真实写照。

  他死后,胡乔木专门为他写了小车诗,发表在1983年7月21日的《解放军报》上。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以通栏标题的形式,隆重推出了题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的长篇通讯。7月31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为人民鞠躬尽瘁》。毛主席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

  解放前,杨水才所在的水道杨村是个两夹一洼、岗高缺水的地方。这里当时盛传着一首辛酸的歌谣:“高高水道杨、地霸逞强梁、农民勤劳动、吃的菜和糠、推车如上山、步步踏坎上、遇上天气旱、连水喝不上”。

  为了改变百姓经济窘迫的境况,身为党支部副书记的杨水才,在实地考察了一些项目后,带领大家种植果树,使水道杨由秃岭变成了桐树路、花椒寨、柿树沟、桃花岗。

  为了彻底拔掉穷根,他抓水利,挖坑塘,用自制的“土仪器”测量出必要的数据,寻求最好的挖坑塘地址,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和灌溉问题,挖成的“幸福塘”成为村民吃水、灌溉的水源。

  为了改变水道杨村知识落后的局面,1963年9月1日,杨水才筹建了“桂村农业中学”,身为校长的他领导桂村农业中学师生走“抗大”道路,一面学习,一面劳动,自力更生建校。1965年秋,他带领师生奋战40多天,脱坯5万多块,建房21间,开垦荒地20余亩,使学校有了宽敞的教室和自己的农林试验园地。

  为了能够更好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把读毛泽东的书当做最大的幸福。作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总辅导员和许昌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他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并以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为榜样,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标准来检查自己的言行。他在生活上极其艰苦朴素,一顶帽子戴了八九年,也舍不得换掉;一件衣服补了又补,舍不得买新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长期的劳累,致使杨水才肺结核、肾结石等多种疾病越来越严重。当病情恶化、人民公社把他送到医院时,他也不肯动手术。他说:“我有病,不能很好地为党工作,心中够惭愧了。如今,国家建设正需要钱,有些阶级兄弟更需要治疗,不能再让国家花好多钱为我治病。”

  12月5日凌晨杨水才坐在书桌前离开了人世,桌子上放着刚写好的进一步建设水道杨计划。

  杨水才同志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革命精神却永远印在了人民的心中。

  在杨水才纪念馆里,百姓做的“推英雄小车,奔小康社会”、“学习水才精神,做时代楷模”等标语,水道杨的村民们准备拍摄的影片《杨水才》,都是对杨水才同志永垂不朽光辉形象的怀念,杨水才虽然已死去四十多年,但他“活在人民心中”。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杨水才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此时,杨水才的先进事迹与精神在党内再次得到了广泛学习。

  作为一名年轻干警、一名检察事业的新兵,我要不断培养自己矢志不渝的职业情操,把“杨水才”精神作为自己的榜样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秉持刚正不阿之心守护公平正义,常怀鱼水相依之情、关爱百姓,谨记检察人员之责、捍卫职业荣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

  作者:刘万营

责任编辑:bjhtren  来自:豫闻网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走近杨水才

上一篇:学生代表走进检察院
下一篇:市长排斥治污说明治污需先治官

分享到: 收藏

内容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