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到大城市谋发展的草根年轻人,他们需要面对的挑战我们难以想象。现代生活带来现代思想,然而传统的观念并未淡出,甚至仍旧主导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
个体生存价值
从小说措置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即将大学毕业的齐鲁来自陕北小县城,他高中毕业后到西安求学。2013年,他离开生活了近四年的大学校园,到红缨路160号租房,打算脱离学校封闭的圈子,体验社会。在这儿,他遇到了小说中的几位主人公,一下一下戳破“空中楼阁”,发现生活本身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友善。“遍及世界的邪恶像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雾霾,如巨人一般遮住希望和光明。”
根据小说中的草根人物的命运和经历,家境贫寒的青年,生活中容易遭受不幸。这不仅仅折射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暴露了草根青年很难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目前,中国人普遍可以接受的职业最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各大型国企,有点学历和背景的年轻人很少会选择创业或者当工人。然而,年轻人的一腔热血禁不住现实社会的残酷。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状况,一个体面且受人尊敬的工作依然是多数年轻人的向往。
小说中的人物都曾经有过美好生活的愿景,也都愿意追求属于他们的“中国梦”。齐鲁的迷茫彷徨和无所谓、小美的天真无邪、小甜的世故精明等等,每一个人物身上有发光的地方,同样每一个人物都有令人感到愤恨乃至绝望的缺点,而一切缺点归咎起来,可以概括为他们普遍缺乏身份的认同感,或者说他们认为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具有一定的侮辱意味。比如齐鲁的大学毕业生身份、小甜的“小三”身份、老王的地下“同性恋”身、小美的无业身份,包括老王妻子的蛮妇形象。这些人个人的身份得不到认同,也许是社会的宽容度、关爱度不够,也许是他们个体自身的原因,造成他们的悲剧故事。
个体生存多元化
无论对年长的人,还是对年轻人来讲,接受社会的多元化需要勇气,更需要一颗现代的包容心。
与老一辈的不同,新一代年轻人向往城市的生活,大部分草根青年离开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大都市谋生,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甚至为了继续留在城市,转而从事一些令人不齿的职业。
每个人的欲望不尽相同,每个人的隐私不可侵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获得生存的必需品,就必须放弃高贵的情感,这便是城市生存的定律。齐鲁多愁善感,思想左摇右摆,没有就业的决心,也没有养家糊口的能力,只是一天到晚抱怨天气、抱怨邻居、抱怨命运!他的内心活动丰富,却没有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想要安安稳稳的生活,却无力掌握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生活在多元化社会中的青年,苦苦在泥淖中挣扎,当他的私事被曝光后,与其说他对歪曲的帖子满怀愤怒,到不如说通过那些曝光隐私的帖子,他看到了令他羞愧且恼怒的一个人,活生生就是他自个!为了维护每个人的隐私,使人人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消除歧视,政府和公民都应该努力,共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法治的范围内,让每个人有尊严的生存。
共同关爱草根青年
作为一名草根大学毕业生,齐鲁选择在大城市发展,注定会面对非常多的困境,而由于他本人性格方面的缺点,使他融入到社会中便显得尤为困难。
事实上,每一个年轻人都怀揣梦想,无论受过高等教育还是早早混迹社会,都想争取满意的生存价值。一个平凡的年轻人,只拥有一腔热血,远远不够。与此同时,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还有智慧和说轻不轻说重不重的运气。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草根青年在大城市积极乐观生活下去的动力应该是社会普遍的关爱之情。齐鲁因为老人的关心而热泪盈眶,对他的人生态度影响特别大,而另一方面他人的冷嘲热讽、社会普遍的笑穷心理、网络暴力等等,都会对齐鲁产生不小的心理阴影。
品读《红缨路160号》,书中一些精妙的语言令人惊叹不已,然而,更令人耿耿于怀的却是齐鲁的形象,似乎他周身蒙着一层淡雾,似近非近,似远非远,总觉得他在锲而不舍的追求,而又看不到他追求什么,总是飘忽不定,因为害怕而逃避,又因为勇敢而争取,又有无法言明的力量左右他的人生,左右他的选择。如果非要下一个结论,应该可以认为齐鲁一切举止皆因对自身身份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情感只有特定的人才会体验,作者将这种独特的体验用文学的语言进行表现,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收获,也呼唤起社会对草根青年的关注,他们确实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鼓励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