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日前的一场“电视问政”中,群众对个别干部现场答复的满意率仅为29%。一家门户网站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百姓问政”沦为“真人秀”。(7月14日新华网)
近年来,以“电视问政”、“网络问政”为代表的“百姓问政”形式,因其敢于曝光,有效促进了一些老大难民生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党和政府问计于民的重要平台,成为拉近干群众距离、树立干部形象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重要渠道。但随着问政的深入推进,其效果正在衰减。在许多“百姓问政”过后,问题并未得到快速解决,而是“托词借口”越说越顺溜,“明天就办”沦为“空头支票”,“重视解决”变身“官话推脱”。人们惊呼:“百姓问政”沦为“秀场”。
为何“百姓问政”遭遇信任危机?从客观上看,在一些地方,“百姓问政”并未形成制度固化下来,主要靠“一把手”倡导推动,在主要领导变动后,就面临夭折境地。从主观上看,一部分领导干部缺乏为民情怀,眼睛朝上不朝下,工作围着上级领导转,只要上级领导不过问,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是“民愿”举措却变成了“民怨”,发人深省。
在这方面,四川泸州的做法值得关注。自2012年11月起,泸州市开通“有话请您说”网络问政平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目前,办结率96.4%。推进“有话请您说”问政事项办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百姓问政”的办理结果纳入各区县检查考核,并建立每周统计、每月分析和满意度回访等工作机制,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推动了网络问政规范化发展。
如此,不妨设想,将“百姓问政”纳入政绩考核,结果直接关系领导干部的“乌纱帽”。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而“百姓问政”的重点也在于关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如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既可蒸发掉政绩水分,又可促使广大领导干部眼睛朝下、重心向下、服务向下,构建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这样,有利于群众路线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百姓问政”是一场严肃的政绩考试。干部是否做出了政绩,不能光凭自己说,还必须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行。(朱海红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