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央:作风“治霾”更要用好群众的“麦克风”
2014-05-20 14:01:16   豫闻网   评论:0

  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40人名单全县只有两人知道,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这一潜在监督力量让干部顿觉压力很大。(人民网5月19日)

  这40名挑刺工,连“战友”的身份都互不相知,手机上交,行动隐蔽,不着痕迹。加之,按照制度规定,挑刺工身份一旦暴露,便会被调整出挑刺名单,同一区域的2-3人独自行动,也避免了个别挑刺工由“挑刺”变为“找茬”,确保了监督的客观和公正。这样的特工组形成了空前的干部压力,对干部作风转变功不可没。

  这40名“挑刺工”混迹于干部身边,偶尔来“视察”,办个“便民事项”,于细节处监督干部的行为规范,发挥起了隐形的监督力量。与其做贼心虚,不如主动规避风险,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如此逗硬而严密的监督之网,规避已不再可能,为避免踩钢丝,就要将工作做得细致一些,将每一个办事群众都当作是挑刺工对待,作风上收敛一些,态度上好转一些,服务上周到一些,将工作当作一场不能失误的表演,全天候不间断的力求完美呈现。

  第一次挑刺工暗访“成绩”的公布是在全县副科级干部参加的全体大会上,当个别单位被点名通报时,现场一片躁动,干部心惊胆战,惊异于这一次的逗硬和挑刺工的震慑力,干部生怕“榜上有名”,一旦被通报,立即主动了解,及时整改,给干部作风来了一次大换血,生怕再次成为“问题单位”,甚至有官员直呼“如履薄冰”,对干部思想的震慑力更是空前。

  “挑刺工”成为干部监管的急先锋,作用空前,但弊端也明显,“挑刺工”人员较少,监督难免存在漏洞。加之,“挑刺工”是否正确履职,是否存在“灯下黑”,“挑刺工”的行为又谁来监管。其实监督人员也需要监管,“挑刺工”的隐蔽性也是其逃避监管的护身符,要真正取得干部监管实效,也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给予群众充分的发言权,才是转变干部作风的根本。

  “挑刺工”是干部监管上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能在短时间内积聚作风转变的正能量,但要彻底驱散干部作风雾霾,更要推进社会监督,畅通社会监督渠道,给干部加一道永不消失的紧箍咒。

  作者:陈央

责任编辑:bjhtren  来自:豫闻网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麦克风 作风 群众

上一篇:让廉政新风吹散政府“签单”怪象
下一篇:“梦之声”艾菲:感谢粉丝与绝味一路相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