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中央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一个词语或者说是短语,成了热词,这个词语是“供给侧”,说完整点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个词语被代表、委员热议,网民也分外关注。印发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中,“供给侧”依然热度不减。
中国经济究竟如何深化改革?中央在思考,地方也在思考。现在,一个大的措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了,就要实施。但是,当前,在一些领导,尤其是基层领导的心目中,何为“供给侧”,还是一个新名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迅速学习、研究“供给侧”,就显得很紧迫,很重要。
学习研究“供给侧”,是给自己“充电纠正”。
以往我们谈论经济发展时,往往从单一的“市场需求”这一面来出发,没有顾及或者说忽略了“供给侧”。这是我们在经济知识上的一个短板和漏洞。从哲学层面来说,就是抓住“一点论”,忽略了“两点论”。当前,我国经济呈现较为突出的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如产能过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就是我们要及时更新的经济观念,要及时“充电”予以“纠正”的内容。
学习研究“供给侧”,是经济决策的“科学思维”。
落实“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需广大干部学习研究“供给侧”。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们做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这是我们在解决“供给与需求”这一对矛盾问题上的绕不过的办法和路子。专门谈“供给”,是不对的。仅仅强调“需求”,也不对。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研判,作出决策,这是当前我们领导干部应当抓紧的紧要问题。全面分析、研判问题,做出的经济决策,才会“入轨”,才不至于“脱轨”,让经济发展走出坑坑洼洼的境地。如本地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能否提供比一般的市场上更为物美价廉的产品,产品的“卖点”在哪里?哪些市场,哪类群体给需要这样的产品?加强对如此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研究,我们才能绕过“产能过剩”的路子,主动擦亮眼睛看自己、“看市场”,才能在经济决策时做到“科学决策”,才能促进地方经济更好地“转型升级”,才能走出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经济误区。
学习研究“供给侧”,是走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关键的“一步路”。
去年出现的国人到日本买马桶的“经济闹剧”,很伤“国人脸面”。但是细细分析,就是当前我们经济上忽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说后来证明那马桶是我国杭州生产的,但是也很让国人尴尬。尴尬之后,就要反思。通过反思,找到出路,把国产的东西不再“出口转内销”,做好品牌,做好“供给侧”这篇大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当前我们的经济改革,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抓手的作用发挥下,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此,才能阳光地、铿锵有力地走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避免“马桶门”这等尴尬的“事故”重演。
学习研究“供给侧”,重在“立马改革”。
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就要好好改革,用改革的效果来走好市场经济之路。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结构性改革,也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当前,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我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用改革的办法,处置好“供给侧”问题,我国经济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才有长久的、光鲜的一席之地。
以上四个方面,是当前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是必须重新认识和要加强研究的“经济学问题”。处理好以上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思维才能转变,经济发展决策才会更科学,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更持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离开“经济指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前来说,就是各级干部必须迅速学习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好了、研究透了,结合实际,才能更好地通过改革的方式,科学决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推动地方经济上台阶上水平。如此说来,这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政治上的“紧迫任务”。
作者: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