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换挡降速,然而,“民生优先”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年末,盘点新常态下民生保障的关键词,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无疑极具代表性。2014年,在经济步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民生支出一直保持了刚性的增幅。(12月9日新华网)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问题,是执政为民的大事。笔者认为,步入新常态的中国,虽然经济面临换挡降速,然而,“民生优先”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承诺的事情,要言必信、行必果,不作无法兑现的承诺。要脚踏实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做到顺民意、合民意。
“民生优先”绝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否则就容易滋生官僚思维、形式主义。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应该放在“群众满意不满意”的天平上去称一称,量一量。目前,随着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群众感觉办事更方便了,说明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强了,工作作风改进了。但仍有的地方和部门,声大雨点小,政策始终“在路上”、服务始终“在嘴上”、实惠没有“落身上”,造成“末梢堵塞”。因此,要适时组织党员群众对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解决问题、改进作风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进行补课、返工,绝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坚持“民生优先”,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从群众的角度去找方法、找思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了解民心、民愿、民盼。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细心体察人民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使我们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实,民生的立足点就是在事关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吃穿住行、医疗、教育等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只有俯下身子把这些事情办实、办好,才能不断消除贫困问题,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从而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在整改落实阶段,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坚决防止图形式、走过场。
作者:文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