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常常用到特写镜头。它通过突出某个人物局部或物品细部,或展示内心,或烘托氛围,给人深刻印象。(12月1日 《人民日报》)
下基层,是党员干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方法,更是干部转变作风的试金石。但在现实工作中,不少干部下基层总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让下基层工作多流于形式,成了某些个人的“秀场”,引来基层群众的反感,既损害党的形象,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这样的下基层,表面看似风光,其实是干部自己在打自己的脸。
习近平总书记1988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倡导领导干部要“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这“四下基层”放在26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借鉴。干部下基层,不仅仅是走走看看,更关键的是要搞清开展下基层工作的真正内涵。只有弄明白其内涵,各级干部才能杜绝“不愿”调研、调研“不实”、调研“不深”等风气。
干部下基层出现“耍花枪”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四风”陋习留下了“祸根”。“耍花枪”也不是生来就有,何以干部在下基层时会出现耍花枪?笔者认为,其一是干部没有深刻认识下基层的内涵。片面的认为自己人轻言微,到基层也解决不了群众反映的问题,但为了完成各级下达的任务,不去又不行,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和村干部约时间、定地点,匆匆忙忙了解完情况就回机关;其二是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干部心中崇敬的对象发生了偏移,焦裕禄、孔繁森、沈浩、杨善洲等先进不再受关注,下基层自然不能在百姓灶火边、板凳上话家常,搞成了“乌龟缩头”。
杜绝干部下基层“耍花枪”,充分认识下基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将下基层看成是自己工作的必然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很有必要。“耍花枪”只能一时;淳朴的老百姓慧眼识珠。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无花架子,没官架子,群众路线才能走的更真、更实。下基层才能真正做到下得去,沉得住,意见建议收得回来。
作者:雷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