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5年度北京市公务员考试报名大幕降下,成功报名仅26629人,这相对于前几年五六万的报名人数下降了一半多,平均竞争比例降至约7个人竞争一个职位。(11月18日 《京华时报》)
据华图教育统计,昨天作为此次京考报名的最后一天,共审核通过报名26629人,整体的平均竞争比例仅约为7.1:1,有望成为近年来“最好考”的一次。相对于以往普遍高于10:1的竞争比例,这次京考的确要好很多。但这是否预示着公考热降温了呢?笔者认为,一个地方一次的报考人数变动还不能说明问题。还需要继续观察。出现这次“最好考年”的局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人们对公务员这一群体的认知有了明显改变。随着公务员这一岗位透明度的增加,社会公众对于从事这一职位的压力大、待遇差也有了新的认识,公务员吸引力正逐渐减弱。作为2015年度报考主力的90后来说,公务员每月2000-3000多的工资收入在国企、外企、私企中完全可以满足,并且还可能挣的更多,以往看似“铁饭碗”,随着公务员体制改革的推进,打破“铁饭碗”也是迟早的事。自然,其报考热情肯定不会高,人数也相应有所减少。
其二,报考条件有了更多的限制。为了让招考的公务员能迅速进入角色,在招考时,每个岗位一般都设定了诸如学历、年龄、专业、经历等报考条件,这些条件将一部分报考者先挡在门外。而且在报考限制条件增多的同时还辅以专业化考试和面试,让一些原本还想试一试的考生被逼放弃了报考。
简单的报考人数减半并不能预示公考就降温了,不热了。如东城团委就有322人共同竞争一个职位,而专门为部分残疾人设置的岗位却无人报考。一个岗位多人竞争一个却无人问津,两个极端、两种境地,告诉我们公考还是热,只是报考者现在变得更加理性,不再盲目。其实这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任何回归理性的事都是好事,不是么?
作者:雷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