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披露了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电子商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动画等近几年颇为时髦的专业榜上有名。一方面是“热门”专业就业遇冷,另一方面则是很多高校申报设立新专业的热情不减,这种反差引人深思:高校到底该如何科学理性设置专业?从就业角度考虑,学生又该如何选择专业?(人民日报10月15日)
近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热议的话题。从教育部到高校,从专业设置到就业引导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是,对提高就业率业说,效果却不明显。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普遍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需求。比如说在前一年看起来就业形势乐观的行业,在下一年就可能被淘汰了下来;二是专业设置。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用追求时髦来吸引学生,但毕业后在就业方面却没有了市场。三是高校毕业生对自己定位不准,待遇高的干不上,待遇低的不愿干,最终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针对这些现象,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申报设立新专业的热情却仍然不减当年。今年,全国共有61所高校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其中仅黑龙江科技大学就申报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这真让人捉摸不透他们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当中是否存在利益的搏奕,也不得而知。
笔者认为,高校专业的设置,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和保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理所当然就应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注重考虑远期目标,在保障学生就业方面下功夫。一是设立专业的课题组,深入市场搞好调研,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把准市场发展脉搏。深入市场搞好调配研究,才能知道市场需求,用以指导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市场需求的学生,学生的就业率也才可能提高。二是在专业设置上,不能贪多图新追求时髦。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弄清市场未来导向,把目光放在可持续发展上,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设置专业。三是在新专业的设置中,不可否认地存在部分高校出于对眼前利益的考虑,用时髦的字眼来吸引学生,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严格新设立专业的申报程序,杜绝部分高校鼠目寸光,过分追求短期效益的问题。
总之,要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既需要高校发力抓准方向搞好教育,又需要相关部门为高校毕业生搞好就业培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需要高校毕业生对自己准确定位。只有多方发力,这一来自四面八方的就业压力才会逐步缓解。
作者:染博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