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留守公益新模式
近日贵州毕节两名留守儿童的命案再次震惊大众,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敏感痛处。暑假里,孩子不去学校,在家孤孤单单又无人照料,更多不利因素影响着他们。此时,社会各界已经纷纷伸出援手,举办公益,关爱留守成为这个暑假各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关注的重点。有政府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所的,有知名企业开展免费体验活动的,还有到学校创办彩色夏令营的……而这其中一个主题为“思念与爱同行——带山里孩子来看海”的活动值得一提,20名贵州山区的留守儿童被带到青岛度过一个为期5天的丰富假日,其意义已经不局限在我们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而是扩展到将孩子带出来看世界,从空间上、心智上带给孩子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为关爱留守公益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新视角。
大海开阔的不仅仅是眼界
“带山里孩子来看海”公益行动的核心在于四个关键词:“山里”、“留守儿童”、“孩子”和“大海”,"山里"对“大海”,“留守儿童”应“孩子”。“这些孩子全部来自贵州的山区,那里交通不便、环境封闭,在他们的生活里大多是熟悉的村子、熟悉的道路和熟悉的大山。而“大海”的辽阔所带来的震撼,对于山里孩子要比城市的高楼大厦或者高耸入云的高山都强烈的多,在5天的时间里,孩子们参观海洋馆、游览动物园、体验外教英语课、聆听院士讲海洋生物,上船体验大海的颠簸,下海触碰海水的清凉,这打开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眼界,更是他们的思维和胸怀。
同样,"孩子"本应该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敢想敢做、求知欲强的代名词,但在“留守儿童”身上却多了几分过早的成熟、生活束缚下的内心胆怯等让人心酸的特质。上飞机前孩子们还有些紧张、拘束,但随着接触有趣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天性也释放开来。“我们什么时候去看大海?”“你看,鲨鱼真的从我头顶上游过去了。” “老师,我要在这里拍张照片,带回家给奶奶看。” “老师,海对面有个五环标志,是举办奥运会时留下的吗?” “离那么远也能操作,真有意思。”从他们的眼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诉求和求知欲,通过他们的话语,我们听懂了孩子内心的天真与善良。
更多体验点燃更多梦想
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中国留守儿童超六千万,其中近千万一年都见不到父母。他们只能偶尔通过电话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这种聚少离多也给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在测试心理危险系数时,他们的“烦乱度”和“迷茫度”明显高于其他普通孩子,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相见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求。
“我想爸爸了”,有一个叫李腾的小姑娘在活动第一天就掉着眼泪说。在此次参加活动的20名留守儿童中,就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就是在青岛工作,主办方特别安排帮助他们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团聚,满足孩子们最直接的愿望。
因为常年留守在家,这些孩子的生活基本都围绕在学校读书,在家操持家务。而在这次的活动当中,他们第一次亲手做了披萨,第一次和外国老师互动学习英语,第一次聆听院士的鼓励,还第一次接触到大海。他们在尝试中感到乐趣,在欣喜的同时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梦想不止是“科学家”、“企业家”等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梦想其实是丰富而具体的:“考青岛的大学,回县里当老师,带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像郑奶奶院士那样,做个海洋学家,专门研究大海里的鱼。”……
也许这就是“带山里孩子来看海”真正意义所在。为什么不是带着很多慰问品去看望他们,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而是带他们出来看大海、看大山外面的世界?物质上的给予可能满足的是一时的需求,但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影响却可以延续到未来。如果不曾有过经历,可能梦想留白、梦想遥不可及。所以此次主办方的意图不仅仅是帮助孩子实现与父母相见的直接愿望,更是希望让他们从没有梦想开始创建梦想,让拥有梦想的更加坚定地去追求梦想。
尽管活动只有短短的5天,但5天的陪伴让孩子们与主办方人员之间也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临走前,一位小女孩将一张折叠好的纸条塞到随行人员手里,上面写着“汤圆姐姐,我要走了,我会记住你们,别忘了我,好吗?等我长大了,我会再来找你的。”
在这个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公益不仅在于影响当下,更是触动未来,空间的穿越、时间的陪伴、用心的安排,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去希望与力量。这份公益不同寻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