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自诞生起便饱受争议,全球不少地区相继出现针对Uber的抗议活动。但是Uber又获得了大批用户的信赖和使用,日益增加的需求又成为其不断发展的动力。
几乎可以说,Uber是在支持与反对的呼声中成长的。一方面,是世界各地出租车司机的围剿、行业协会的起诉、和政府与法院联手下达运营禁令;另一方面,是普通城市居民的点赞、支持以及纷纷加入使用者大军;而它仿佛觉得自己还需要更多敌人似的,仍在继续向其他城市进军、扩张。这使得这家不拥有一辆车、一位司机的互联网租车平台公司——Uber,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并展现出一种颠覆世界既有规则的勇气。风靡全球的电视剧《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凡人皆需侍奉”。言外之意,人人机会均等。这或许正是Uber的写照。它试图依靠大数据作为联系者,使每个普通人既成为消费者,又成为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与需求服务之间,建立一个无缝、高效的运转渠道。正如它的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曾描述的那样:无处不在,有求必应,对一切都是开放的。
Uber创立之初源于一个梦想,建立一个自来水般的出行网络。Uber寻找到的答案也很简单——依靠算法和大数据,为每个叫车用户,匹配一辆最近的轿车。派单模式,是Uber与其他竞争者的最大不同,用车者将需求发送给Uber,Uber根据大数据匹配后为其派遣一辆最近的轿车,而不是由司机“抢单”。“这种匹配的精确性缘自用户的不断增长。”Uber杭州总经理汪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车越多,网越密,Uber的派单就越灵活和精确。”Uber在杭州目前的平均叫车到达时间为3分钟。“我们的目标是做到平均两分钟。”随着注册用户和司机的增长,Uber还开发出根据大数据预先判断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用户数量的系统,将预测信息推送给司机,以方便司机提前将车开至叫车密度最大的地区。Uber提供专车和拼车三种叫车服务。其中专车服务按照车型和费用由低至高主要分为UberX(普通轿车),UberXL(加长轿车),UberBlack(豪华车);最受质疑的则是以私家车为主要承租群体的“拼车”服务。在美国,这项服务称为“UberPool”,在欧洲为“UberPop”,在中国,则被命名为“人民优步”。
虽然Uber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反对,但这个世界的规则似乎已经变了:越多人反对,就有越多人支持。2010年6月Uber正式上线时,它只有几位职员,10个司机,在旧金山向100个朋友开放。仅仅5年后,Uber遍布全球6大洲57个国家300多个城市,每月新增注册司机数十万,仅成都一地就有注册司机4.2万人,活跃司机达2万人;在美国迈阿密,Uber尚未开展业务,却已拥有15万注册用户。走到这一步,Uber甚至连一个广告都没有做过。当然,这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大量汇集。从2010年10月获得第一轮130万美元天使投资后,Uber便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投资者竞相关注的对象,Google、黑石、红杉等先后为其注资,累计融资近40亿美元。2014年12月融资过程中,Uber的估值高达410亿美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2015年新一轮融资结束后,Uber将达到硅谷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融资实力,远超Facebook和谷歌(Google)在首次公开发行(IPO)前的融资规模。
Uber在成立的5年时间里,经受住了一波又一波的质疑,同时也获得了一批又一批忠实的用户群。反对之声能让Uber保持清醒的认识,用户的支持是Uber发展的动力,在以后的道路中,Uber会继续在支持与反对的浪潮中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