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张志中:墨色晕染中的画师风骨
2015-08-04 10:03:06   豫闻网   评论:0

    一、 昔向往之,今则从之

  在物资匮乏的五六十年代里,画画是幼年张志中寻找快乐的方式。而6岁后的八年农村老家生活,让张志中接触到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原生态传统文化,这也让张志中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真正接触水墨画,要追溯到张志中10岁那年,母亲的一个邻居家中保存着清代的宫廷宣纸,知道他喜欢画画就送给了他,当时的张志中并不知道宣纸为何物,只知道这是可以用来画画的物品,于是就开始用毛笔在上面临摹能够借到的芥子园画谱。

  这种自学自乐的绘画方式一直延续到张志中1959年回到北京念中学,那时才开始有老师教学素描,而真正系统地学习绘画是在1962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这所严格仿照苏联模式教学体系的学院有着丰富的教师和教学资源,让年轻的张志中打开了视界,也让他接触到一些当时比较新颖的东西,最让张志中受益匪浅的是严格的训练扎实了他绘画的基本功。

  虽说在那个年代里,油画地位至高无上,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张志中最终选择了中国画。那是他从懵懂时期起的迷恋,是绘画道路上选择的一种个人修行。

  既然昔向往之,不若今从之!——张志中笑着对ME微杂志访谈记者说。

  

  中国著名水墨画家张志中

  二、 艺海无涯,笔墨筑基

  “我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很多时候对某种题材或方法有不满足的地方,就会做一些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是无意的,是一种随着感觉走的东西。”张志中评价自己。

  在对水墨语言现代化和个性化的探索中,张志中更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他认为文学形式的演变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从而发展成新的表达、表现手法。但在用新的语言进行尝试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某种新鲜感和新奇感上,切忌为与众不同而不同。

  我们能从张志中的画作中看到犹如神来之笔的暖色调点缀,能在水墨京剧中体味到与西方油画的完美结合,能感受到他美术创作中的探索痕迹,也由此体会到他是一名中国画家,画中风骨与神韵犹如浑然天成。

  张志中涉猎武术、戏曲、书法、儒道,用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用他的话说,水墨画的风韵概括起来,就是我们民族本身的特质和精神内涵所决定的。中国传统中的精神层面和美学上的成就,从很早就有系统的理论,绘画是非常庞大和丰富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作为绘画,从深层次而言,实际是上升到一种哲学层次或者精神层面的艺术,这在我们中国也是历代传统,并代代相承的。

  

  张志中 名家资料

  三、 万种精神,尊重为先

  张志中的画作在不少国家地区展出,甚至远赴重洋,像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地,都收到了一致好评。

  在西方人的眼中,对于绘画的评判标准,是不受限制的,他们会带着一种对艺术敬重的心理去参加画展。张志中认为这种对艺术尊重的氛围在国内是缺乏的,国内很多人欣赏中国绘画,都是凭别人怎么介绍它,或者它在社会上具备什么样的地位,以此作为评判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是一种比较脱离艺术的行为。

  张志中在ME微杂志访谈时向观众提及,在欣赏水墨画的时候,要从基本的技术层面去观赏。比如某某画家的笔墨好,那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就像你喝酒,喝多了自然能分辨哪个酒好,哪个酒不好,有时候就靠多看多揣摩,才能有所体会。

  就欣赏艺术而言,应该说不同的人,先天因素也有差异。比如,有些人比较敏感,他具备先天素质,能够感受到好的艺术作品魅力。但绝大多数的人,在欣赏艺术时需要后天培养,而后天培养的基础中,生活环境和周围人群的素质素养及水准,有时候也至关重要。

  

  张志中 访谈花絮

  四、文在心中,路在脚下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根”。张志中说,这个“根”不能丢,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应当看清自身具备的优良传统,为祖国丰厚的文化资源而自豪。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张志中认为,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层面,而要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甚至是哲学层面去领会先人精神,感受他们对生存、对自然的表达方式。

  当然,传承不是表面的机械性继承与发扬,对于喜欢传统绘画的孩子,家长可以引领他们感受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熏陶,带他们去博物馆,了解中华文化历史,观看京剧戏曲演出,感受祖国山河壮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特约编辑:陌殇 片月)

责任编辑:anqing  来自:豫闻网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墨色 画师 风骨

上一篇:途牛:暑期过半周边游火热 途牛国庆预售开启
下一篇:苏格兰首席大臣携爱丁堡大学、邓迪大学中国医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