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雕爷发表了《一部分O2O是伪命题》,从“半径效率”等角度分析,为什么有些看上去逻辑正确的O2O创业,注定会失败?
大部分理性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能感觉到,这一波O2O的创业潮接近尾声,泡沫期已过,潮水退去,谁在裸泳?答案即将揭晓。在最火热的汽车后市场领域,尤其如此。
即使选对模式,也并不等于绝对安全,大量此类创业者最终亦将消失在中国互联网进程中,当无效分母。C轮死也正是发生在这些创业者身上:跟对了风,却没有能力将模式正确执行。
这种创业者,就像裸泳者。涨潮时没问题,退潮时,泡沫退尽,无力前行。
2014年下半年开始大热的汽车后市场,也已经悄然赢来第一次退潮。
只懂互联网,不懂后市场
如果不懂传统行业,所谓的“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仅是一句口号。汽车行业尤甚。
以二手车电商为例。好车无忧快速切入C2C交易模式,赶上了模式红利期。随后,赶集好车开启同样的业务模式。当赶集好车迅速实现单月销售过亿的时候,好车无忧却不得不面对模式红利后时代的融资困境。好车无忧业务乏力背后,体现的正是创业者对于传统行业的不求甚解。
二手车交易中,有两个核心指标。第一是获取车源能力,第二是促进交易能力。而好车无忧在这关键两个节点都有欠缺。随着业务进展和城市推广,好车无忧车源量并无明显增幅,因此,其通过不断降低收车标准以提升数据,延长车源年限,并将已售车源、未检测的外网车源,甚至非个人车源也抓取上线。在交易达成环节,主要依靠开通更多城市实现累积成交的增长,缺乏将同一个地区市场做透作大的能力。甚至当将服务费不断降低时,也并未有效促销。
为了业务数据而违背C2C根本模式,是目光短浅;为了提升交易而急于扩张,是对行业理解肤浅。赶集好车不仅有多年积累流量,也更了解二手车行业。总结起来一句话:好车无忧只有线上、技术能力,缺乏线下、运营能力,外行无法赢取内行之争。第一年关键期已过,当汽车后市场整体开始退潮时,好车无忧想要再通过大量融资赢取周转,将难上加难。
不是你太弱,是别人太强
能力强弱是一个相对命题。有时候,未必是你太弱,可能仅仅是竞争对手太强。
爱拼车讲述了一个相当无奈的故事。作为国内移动拼车业务第一家,爱拼车在模式红利上占尽先机。然而,当滴滴和Uber进入市场后,爱拼车毫无还手之力,意料之内情理之外地失守优势,最终黯然离场。二手车领域也已有巨头涉足,百度投资优信拍,京东投资易车,赶集亲自上阵。
能力不强会带来一套无解的死循环。能力弱则业务弱;业务弱,投资人不满意,融不到钱;没有钱,无力优化服务、扩大推广;服务推广弱,用户少、认知差,业务弱。
互联网创业不是百米赛跑,是马拉松。先跑未必赢;快速跑完全程才是冠军。
趋利的投资环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湖就是这么现实:要有大局观,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靠画饼充饥,永远无法说服投资人,投资人是更加信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趋利者。当爱拼车面对滴滴、Uber时,面对的其实是他们背后的BAT。爱拼车创始人杨洋说:“我们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滴滴快的合并了,Uber在杭州砸出更巨额的补贴,我们开始觉得天变了。于是我们只好加紧融资,之前每天上门的投资人都变得不再热情,他们知道这个行业已经是资本掌控格局了,没有人会在两个百亿美金巨头打仗的时候再去投资一家小公司了。”
中国互联网任何比较火的行业,BAT都有可能通过投资进入。BAT进入时,大局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