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职业体验馆在中国发展的狭隘性表现
2015-04-15 10:14:16   豫闻网   评论:0

  儿童职业体验馆这个产业模式在中国经过数年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昙花一现式的高峰表现,很快便跌落下来,进入了长时间的低迷状态,回振乏力。显然,行业已走进了胡同。所谓胡同也就是这个行业在中国发展的各种狭隘性。

  经过重新审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狭隘性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狭隘性表现之一:实物道具的玩法有形无神,职业体验止于概念。

  国内从业者不论投资方还是服务商,大都缺少真正的娱乐精神。导致抄袭成风,创意缺失;实物道具的场景设备缺乏科技和人文元素,当国外的孩子以高科技模拟医生的手术过程时,国内尚在以假人代替。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的体验设备让职业体验失去核心价值,所谓的体验基本流于形式。

  狭隘性表现之二:消费黏性不足已成硬伤。

  儿童市场的核心是孩子的视觉和心理需求,单纯的职业体验如果没有趣味性,重复消费就无从谈起。现在的孩子本身出生在科技和信息环境之下,有的也随家长到国外见过世面,所以玩的不新鲜他会觉得老土,显然国内从业者对这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

  缺乏科技支撑和人文气息,体验过程也就少了娱乐要素和精神滋养。所以,尝试性消费过后,孩子和家长都没了兴趣。

  简单道具的过家家不是核心驱动力所在,建的快倒的快的现状说明行业并不具备吸引力。

  狭隘性表现之三:针对儿童的职业体验遭遇文化阻力。

  国内的职业设计大都偏重智力型,这与国外有很大的区别。国外像管道工、木工、消防员等基础劳动职业很受欢迎,在中国却受到冷遇,显然在国人眼里这些职业是低等的。但是如果砍掉这些“低等职业”,那些好的职业也就干巴巴的了。

  本土化的过程即是文化兼容的过程,兼容不了只能以失败告终。也许当初谁也没有想到,“望子成龙”的文化心结才是儿童职业体验馆的真正杀手!因为这种心结是根深蒂固,不能悖反的。

  狭隘性表现之四:配套服务滞后,家长的时间利用成问题。

  儿童职业体验馆长期以来依赖馆内装饰以及硬件设备等显性投入,忽视了场馆服务体系的提升。

  家长陪同消费是国内职业体验的一大特点,孩子和家长的比例高达1:1.7。 但是场馆往往专注于孩子的体验过程,而忽视了针对家长的一些必要的附加服务,使家长只能全程跟踪孩子,伺候孩子,这就使孩子玩的痛快,家长陪着很累。

  不同的是,国外都有完善的托管机制,周边有成熟的商圈,家长有更好的消遣去处,不必围着孩子打转。

  狭隘性表现之五:消费年龄段和时间段受限,收入难支撑运营。

  国内的职业体验设备一般只能满足3-8岁的孩子心理需求,而对于8-13岁的孩子来说,面对这样的设备便会觉得寡淡无趣,已经out了。那么,一个区域市场3-8岁的儿童能有多少,能否支撑起这个场馆?目前的数据表明场馆很难生存。

  另外,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是不能丢开学习的,家长们不会让孩子在这个期间来玩;等到六日来临,在中国的国情之下,孩子们不是要挤时间补益琴棋书画之类,就是要参加各种辅导班赶学习进度。如此能出来透口气的机会那是少的可怜了。

  总之,消费群体的年龄限制和时间段受限,导致行业整体难以生存运营。

  狭隘性表现之六:收入单一,仍以门票为主。

  国外成功的主题公园主要盈利点是娱乐、餐饮、住宿等设施项目,门票收入只作为日常维护费用,只占20%至30%。能做到这一点,主要靠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游客,在获得门票收入的同时,通过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旅游纪念品获得二次盈利,旅游纪念品的发售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这就使赢利模式就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

  儿童职业体验馆作为主体乐园的一种,与其他配套消费必然是同生共长的,建一个馆就是要打造一个产业链。经营模式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自然不得要领,难以生存。不过谁都知道的道理,还是成了行业遇挫的现实。

  如此看来,儿童职业体验馆确实走进了一个胡同,是不是死胡同?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些问题是解不开的死结,那么路在何方?业内恐怕真要革新一番了。

责任编辑:news1  来自:豫闻网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儿童 职业

上一篇:修正药业修正堂跨入中国药店价值榜前20强
下一篇:首届CECMOL电子烟展会火爆异常完美谢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