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赢得人才即赢得未来”已然成为社会共识,在人才大战中,各地纷纷摩拳擦掌,基层县区更是希望能够依托“人才”实现飞跃性发展,但基层县区人才承载力相对较弱是客观现实,如何破解“引才难、留才难”困境,“不拘一格”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要敢引“嘴上无毛”的人才。“嘴上无毛”是指年轻。“求贤”必须破除这种狭隘、片面的“唯年龄”式评判标准。有倒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实对于有些行业和部门,青年期甚至青少年期才是有所成就的关键期,就看组织有没有勇气给他们舞台。基层县区在引才时要敢于引进年轻人才,该“特事特办”的要“特事特办”,该开“绿色通道”的要开“绿色通道”。另外还要注意,引进年轻人才除了要加强引导、考察外,还不能求全责备,更要不吝赞美和鼓励,探索建立容误机制,赋予年轻人才一定的“试错权”。培养一个年轻人才不容易,如果因一两次失败就求全责备毁掉一个年轻人才,不仅对年轻人才不公,也是企业和地方的损失。
其次,要接受“恃才傲物”的人才。“恃才傲物”一方面是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另一方面是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不善于交易应酬,显得固执或不够圆滑。恃才傲物的人才往往让周围人感到不舒服,但却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得很好。因此,基层县区在人才引进时要敢于引进这样的人才,更要包容这样的人才,相关领导和部门心胸不妨开阔些,求同存异,客观看待人与傲的关系,多看其优点,加以引导。如果一位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仅仅因为一个“傲”字而得不到重用,就是地方的损失了。当然,判断是否真有才学,还要在实践中考验,另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加强对这种“恃才傲物”类人才的外在监督和管理,力争优点最大化、缺点最小化,真正为地方所用。
最后,要善待“慢工细活”的人才。慢工出细活,面对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工作细致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工作结果。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地方不能“急于求成”,对“慢工细活”的人才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鼓励,真正为“慢工细活”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让他们静下心、安下身,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潜质、迸发活力。 明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