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接受东方今报记者采访的事业单位人员中,无论是否有职务,还是在编与否,都非常关注这次国家的事业单位改革,因为这关系他们的切身利益。身份的转换,意味着许多隐性收入没有了,工资也有可能下降;这么大一笔养老保险金哪里出;如何才能有效去行政化……
庞大数额的养老金从哪儿出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一些配套执行政策还没有出台,还不知道后续的影响会有多大。”省一家社会科学研究单位人事处长称,但大家都预计到,将来肯定会有影响。“所以,大家都在密切关注。”
在郑州某工科大学当副教授的张新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他的工资单上并没有“养老保险”这一项,和全国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一样,他不需要为未来的养老缴费。然而一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启动,这一情况将发生根本改变。按照现行的改革方案,每个月张新将拿出360元为养老储蓄,“几乎等于个人收入的10%,不是一个小数目。”
相比张新,更焦虑的人还是他的校长:学校必须为老师缴纳20%的社会统筹。该校的一名中层表示,按照改革方案,行政类和公益类中一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如中小学基础教育等,财政还有可能负担,而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财政完全出资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么大的一笔支出如果让学校来出,学校只有乱收费这一条路”。
郑州一家医疗集团的负责人也表示,改革后医院有几千人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医院一时间肯定接受不了。”更核心的问题是,现在推行事业单位改革,但是这么多人这么多年空着的保险账户怎么办?“这笔钱数目更是吓人,医院肯定拿不出来。”
改革意味着既得利益受损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在编人员,都不希望改革降临到自己身上,因为改革意味着既得利益受损。
“实际上,大家更关心退休后的待遇问题。我今年已经49岁了,明年就可以退休了,现在单位改革,自己最吃亏。”在郑州一家园林绿化单位工作的刘秀英说,“一个副高级职称的员工,退休前搞个高级职称,五六千块的退休金拿在手里,凭什么支持改革?后来退休的人,也想这样做,也不会支持改革。”
“学校引进博士不受编制限制,医院可以根据床位进人。”郑州一家医院的负责人介绍,虽然有了用人的权利,但涉及事业单位自身国有、国办的体制,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如何养活自己?“这些都是新课题,需要探索,搞不好就会造成矛盾。”
怎么有效去行政化
“企业改革最大的难题是减员增效,事业单位也是如此。”耿明斋说,“教授很多,研究员很多,未必就做出很多贡献。资源浪费、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改革的难点是人的既得利益怎么办。”
比如行政化,大家既深恶痛绝,却又难以割舍。所以,怎么去行政化,就是难点之一。
“我们院长是厅级,各中心的主任是处级。过去,处级干部可以到高校去,继续享受行政级别待遇,也可以按照高校的行政级别晋升。”省内一家科学研究机构一中层表示,但改革后,没有了干部身份,以后的处级干部怎么办?
“我认为最大的阻碍还不是工资。”该中层表示,最大的问题是改制砸破了铁饭碗,也砸破了长幼尊卑的老体制,“去年,我们单位试行了中层竞争上岗,一些老资格的中层没有竞聘上,这让他们很失落。因为对他们来说,失去的不仅是面子,还有里子:是否处级,每月工资几乎相差一半。”
声音
用法律强制推进,有序规范
“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改革前事业单位是现有模式和体制的最大受益者,因此,他们也是这次改革的最大阻力源。”
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向清表示,事业单位改革对于全社会来讲是典型的哑铃心态,中央和基层两端热情高涨,而事业单位和关联政府机构在中间冷眼相对。
宋向清分析,中间冷的核心问题有三:官本位思想影响下的身份问题、习惯于国家包办的养老保险问题、特权心理宠惯了的行政级别问题。
“这一次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是有信心的。”宋向清建议:一是立法,用法律强制推进,有序规范;二是规划,为这些单位开展新业务市场化运作规划引导,并指导这些职工进行新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放下顾虑,再创辉煌。
“目前,事业单位制定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只是改革迈出的一步,更艰难的改革,是在不同地区、行业间以及不同资金来源的事业单位间,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