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在部分地区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一边是财力有限、民生资金缺乏,债务压力大,一边却“拍脑袋”决策,甚至打着“改善民生”的旗号建设形象工程、奢华工程、浪费工程,引起当地群众不满。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纳入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范围,进行全面清理。(新闻来源:2014年8月6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标榜政绩,热衷于工程建设,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拍脑袋”决策,举债上马一些劳民伤财、浮华无效的“形象工程”。虽然短期内GDP看似增长了、政绩似乎也有了,然而却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沉重包袱,引起群众不满,严重损害政府在群众中公信力。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工程建设密不可分,工程建设水平也体现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地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一个地方要发展、一座城市要发展,自然离不开工程建设。然而那种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工程建设,决不应该只是用来打造吸引眼球的“花架子”形象工程,而是要能引领、拉动一批产业,推动经济循环良性发展的真正民心工程。地方政府追求政绩无可厚非,但要建立在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基础上。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工程建设的“高大上”,秀的是政绩、体现出的是好大喜功、伤害的是群众感情、毁掉的是政府公信力。
一个地方的良好形象,不是由一两个形象工程建立起来的。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最应着力的是打基础、炼内功,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而不是修门面、树形象,“打肿脸来充胖子”。
要刹住兴建“形象工程”的歪风,首先需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认清这种歪风的实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次,是要深入学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摆在工作首位,摈弃“官僚主义”等不良四风。第三,是要树立法制意识,凡事必须依法办事、按章行事,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第四,就是要强化监督制约,建立严密的工程建设审批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问责制度,对地方政府重大事项决策,政府债务规模、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督。
作者: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