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郑州市区民办小升初综合素质阶段性评价举行。许多考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一大早来到评价地点,迎来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考验”。
今年,郑州市区民办初中采取“联合评价、成果共享、自主录取”的办法,在评价材料的选择和评价工具设计上,完善为民办初中学校联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
为什么说是评价,而非考试?
据了解,第三方专业机构表示此次的活动被命名为“评价”,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是想向社会传递一种变化的信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判,正在从“知识考试”逐渐转化成“能力考查”。
在“知识考试”模式中,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反复操练是学生取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但在“能力考查”模式中,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发现不同场景下知识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才是更重要的。
在此次评价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新鲜的题型。比如在阅读了孟母三迁相关的材料之后,让学生畅想如果孟母穿越到了今天,她会在哪里建学校?
如果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只是一味地做题,死记硬背各种“经典题型”,那么他们乍一看这些题目的时候可能会有些慌张。但只要学生愿意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看似很“生活化”的题目,完全可以用自己在小学中学习过的知识来解答。
此次评价的问题设计,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现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透视学生所具有的思维品质。
为什么评价中有语数外分科?
第三方专业机构表示,这次评价活动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专门设置了一个“综合科目”。首先,国家课程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在学生成长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评价内容如果窄化了课程学习的领域,必将导致错误的教学方向;其次,整个评价活动应该都是“综合”的,而不是语文归语文,数学归数学这样分置的科目。
经过反复论证,考虑到学生们平时毕竟是比较熟悉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学科学习,一下子改变的话容易造成学生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只是在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之外再设置了一个“综合素养”。
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所以今年的“综合素养”只是采取等第制的方式计入评价结果,并没有计算具体的分值。
22页的评价内容是否量过大?
第三方专业机构称,内容的量不能以页数来进行衡量,其实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答题卡只有一张。评价工具上更多的提供的是材料性的内容,有可能一道题的材料就能占到一页,甚至还可能更多,比如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