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小贩摆水果摊20年在郑州买房 曾常被城管撵
2014-09-11 18:36:25   豫闻网   评论:0

信阳小贩摆水果摊20年在郑州买房 曾常被城管撵

  卖水果的信阳人杜付敏抓住了2004年郑州放开户口的机遇,早早落了户买了房

  □东方今报记者 刘长征/文 沈翔/图

  【编者按】

  国务院最近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预示着新一轮户改实践的启动。事实上,早在10年前,郑州就曾大胆地做过户籍改革的尝试。2004年1月,郑州市户籍制度进一步放开,实行按固定住所落户,放开亲属投靠的直系限制,好处显而易见,但同时带来的影响也让这座城市“措手不及”。于是,这项措施实施8个月便戛然而止。这次户改实验给郑州带来什么经验和思考?对郑州如今新一轮户改有何启示?

  【故事】

  信阳小贩在郑州的幸福生活

  每天清晨,40岁的水果摊老板杜付敏都会早早来到郑州市政七街的摊位前,开始一天的忙碌。

  把盖水果的毡垫掀开,挑出坏掉的果子,给新到的水果摘叶、喷水……这些动作她已经重复了20多年,几乎闭着眼睛都能完成。水果摊虽不大,但杜付敏靠它谋生,已在郑州买了房,一对子女也在郑州上学,她对如今稳定的生活比较满意。

  20多年前从信阳到郑州“讨生活”时,杜付敏从未敢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郑州人。在她追求幸福生活的岁月中,2004年是个重要的年头。

  2004年1月,在全国多个地方放开户口迁移管理的背景下,郑州市政府决定,在户籍制度上进一步放开,实行按固定住所落户、放开亲属投靠的直系限制。一夜之间,如同开闸放水,进城人口急速膨胀。

  【利好】

  一项户口政策惠及了无数家庭

  这个消息也刺激着在郑州打拼10来年的杜付敏。

  “最早卖水果是推车到处跑,经常被城管撵。”她说,“一只眼睛数钱,一只眼睛还得看着城管有没有来。”她早已厌烦了这种“打游击”的生活,十分渴望能在这个城市安定下来。

  更重要的是子女上学。“当时要没有郑州户口,想在郑州上学,每年得交几千块借读费。”杜付敏寻思,如果有了郑州户口,孩子就能常年跟在自己身边了。

  一家人找了一个远房亲戚,把户口挂靠到亲戚家的户口上,没费多少功夫手续就办完了。

  有了郑州市户口后,杜付敏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安下心在郑州好好干”,慢慢地还攒钱买了房。

  如今的杜付敏,只希望一对子女能长大成人,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当年,无数和杜付敏一样的家庭,就是在这项政策的帮助下,得以在郑州安定下来。

  【回忆】

  那是户籍室最忙的一年

  10年前,吕女士还在郑州市金水路上的一个派出所户籍室做内勤。在她印象中,2004年是所里户籍工作最繁忙的1年。

  “以前外地迁户口的两三天碰不到一个,自从郑州落户政策放开后,几乎每天都要有好几个落户的。”吕女士回忆。

  在此之前,想在郑州投靠亲友落户的限制有不少,比如,投靠配偶入户,夫妻要分居3年以上且一方在郑州有常住户口;投靠父母入户,子女年龄要在16周岁以下;投靠子女入户,男性要超过60周岁、女性要超过55周岁且身边无子女等。而户口政策放开后,在郑州落户不必投靠直系亲属,只要有固定住所就可以了。

  在郑州生活的人有了本地户口,不但在子女入学、购买经济适用房、办理老年免费乘车证等方面有很好的待遇,甚至会影响找工作成功与否。“一些事业单位招人,有郑州户口的就比没有的好进。”

  不过,随着落户人数越来越多,吕女士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许多辖区内落户的人根本就联系不上。

  “好多落户的都是‘空挂户’。”她解释,所谓“空挂户”,就是户口信息虽然在辖区某个家庭里,但人并不在这个家里住,而这家人也往往联系不上这个人。

  “这给户籍管理带来很大麻烦。”吕女士说,至今这种情况在郑州还有。

  【反思】

  人口红利也带来了“城市病”

  影响还不仅仅表现在“空挂户”上。一方面,周末商场人潮涌动,人气增加,高楼拔地而起,售楼处排起了长队,房地产等行业被迅速带动起来;另一方面,2004年秋季入学,郑州市内各学校凭户口入学的适龄儿童暴增。许多中小学校发现,生源一下子增加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一位当时在金水区某小学任教的老师回忆,原来班上最多也就四五十个人,那年一下子涨到了七八十人。此后,这个数字就再也没能降下来。

  郑州市政府很快决定,2005年前在市区兴建13所新的小学、9所中学,然而,建新学校的速度赶不上新增学生的速度,一些热点学校直接出现了90多人的超级大班。直到今天,郑州市仍在为学校的“欠账”还债。

  除了教育资源外,财政、医疗、社保等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方面也同样感受到了压力。如今郑州市区内房价上涨、堵车,“看病难看病贵”等“城市病”,或多或少都与当年大量人口突然拥入有关。

  迫于城市容纳能力的压力,郑州市在2004年8月叫停了户口新政,落户问题再次回到多重限制下。

  冷观察

  10年积累 郑州已迎来了再启户改的契机

  今天看来,10年前郑州的户籍改革更像是一场“实验”,轰轰烈烈,却戛然而止。留给我们的是对这场“实验”得与失的反思。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这场“实验”动力来源于郑州对“经济增长”的渴望。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但人口大省河南却没有收获“人口红利”,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倒数第二。作为省会城市,郑州的压力自然不小。当时的户籍人口和经济总量与其作为全国最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不太相称,所以郑州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人口需要快速增长。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人口增长带来的好处固然存在,但同时出现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要急。”在刘道兴看来,“实验”的结果证明了户籍改革不能急,“在我们发展阶段不到、财力不到的时候,不要空口许愿。”

  “户籍制度改革是大的方向,但什么时候放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认为,城乡分立的户籍制度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年郑州这场“实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问题,比如教育资源,郑州不得不关上“户口放开”政策的大门。

  王建国说,经过10年的发展,郑州整个经济规模和财政能力增加了不少,而且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即使现在放开户口,一些农民也未必愿意进城。

  “在这样背景下,再启动户改,负面效应就要比当年小很多。”王建国认为,现在就是郑州再次启动户籍改革的契机。

责任编辑:news  来自:东方今报

相关热词搜索:信阳 水果摊 郑州

上一篇:河南开启阴雨模式 降水将持续至本月17日结束
下一篇:今年国庆长假河南高速免费 交警提醒易堵路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