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郑州老热电厂 厂房、发电机、工人都是借的
2014-05-27 08:36:00   豫闻网   评论:0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郑州热电厂生产区大门

  早期的郑州热电厂没有除尘、脱硫等措施,职工下班后必须先洗澡。

  1950年,郑州电力公司扩建

  1953年12月,郑州热电厂建厂初期的平房

  航拍郑州热电厂

  从左至右依次为张文彬、王序诗、李怀宝

    没厂房,机器放在坟地旁的空地上,工人和厂长一起住草棚

    唯一高待遇的是德国、苏联专家,配备了专家楼、专家牛奶、专家舞会

    不管对不对,生活在郑州西郊的老居民对这几座高耸的水泥塔各有各的称呼,大烟囱、大柱子、冷却塔……

    这个塔是西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所在的厂是老郑州人俗称的热电厂,它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改成合资企业,也就是现在的郑州新力电力有限公司。

    颁发木头印章一枚,建设路发电厂成立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郑州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纺织业规模宏大,需要大量电力和蒸汽。当时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批准在郑州建一座热电厂。

    1955年7月,热电厂筹建处成立,隶属郑州火电厂党委领导。同年8月厂址选定后获批计划任务书,1956年3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两台1.25万千瓦机组分别于1957年10月11日和11月17日投产。

    一期工程移交前,郑州市委决定郑州热电厂与郑州火电厂分离,定名为郑州市建设路发电厂,并颁木头印章一枚,后经河南省电业局批准,正式更名为郑州热电厂。

    郑州热电厂二、三、四期扩建工程分别于1960年、1966年、1969年竣工,共增加4台2.5万千瓦凝气机组,6000千瓦背压机1台,2.5万千瓦调相机1台,总装机容量13.1万千瓦。

    从1956年建厂以来,郑州热电厂成为河南电力的摇篮。

    1979年,河南省电业局将郑州火电厂(363)并入郑州热电厂,共有11台机组,12台锅炉,装机总容量14.9万千瓦。

    1992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外合资的郑州新力电力公司成立,把郑州热电厂改建成100万千瓦级的大型热电联产企业。

    最初的电厂厂房、发电机、工人都是借的

    虽然耳朵有点背,但87岁的王序诗坐在轮椅上回忆起在郑州厂的岁月时,思维清晰。

    1949年,当时在郑州面粉厂工作的王序诗被调到当时的“电厂”,在汽轮机组工作。

    电厂,即郑州电力厂。1914年,开封普林电灯公司总经理魏子青投资成立明远电气公司。1948年10月,郑州解放,明远电气公司当时属于公用电气业,更名为黄河机工队郑州电力厂。1949年3月,郑州市人民政府接管,位于二马路的黄河机工队郑州电力厂改名为郑州电力公司。

    “当时厂里啥都没有,连发电机都是借人家的。”王序诗说,厂子是借的,发电机是从豫北纱厂借的,人也是从别的地方抽掉的,从发电到供电,总共才有28人。

    这么小的规模,能发多少电?王序诗说,发电规模小,发电量少,因为在当时的郑州,用电的地方也少。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电力供应成了当务之急,1950年5月,中南燃料工业部组建郑州电厂工程处,其任务是:郑州电力公司扩建和新电厂的选址筹建。

    363电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筹建于1950年5月,直到1953年10月29日,1号机组才正式发电,在363工地举行典礼时,才定名为郑州火力发电厂。

    没有厂房,机器就放在露天空地上

    20世纪50年代,郑州陆续出现了国棉厂、砂轮厂和印染厂,需要工业用热和用电,郑州的电开始供不应求。

    1956年,20岁小伙子张文彬被招工,来到了刚刚筹建的热电厂,厂子已经有400多名员工。之前郑州没有供过热,张文彬和同事被派到东北学习。

    “二三十个人住草棚,夏天热得人都睡不着觉。”回到郑州,简陋的厂子让张文彬惊呆了,没有厂房的厂子,周围全是坟场,土地是借三官庙村的,周围都是田地,不管是工人还是厂长、书记,都住在草棚内,机器放在空地上,围着机器建房子,机组和厂房齐头并建。

    当时,厂子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因为确实没啥生活,因为啥都没有。

    厂房建起来了,通了1路公交车,一些老职工家属开始从老家搬过来,食堂也有了。

    为了让外国专家喝上牛奶,还办了奶牛场

    当时郑州火电厂是由苏联专家援建的,郑州热电厂筹建时,由民主德国协建,分四期工程,相继建成发电。

    德国专家抵达时,还带来两台发电机组。让张文彬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国专家工作要求非常严格,“核心部件一律不准拆开,密封得非常严”,为了学技术,当时的工人偷偷地拿工具撬开,“很多德国来的机器不是用坏的,是学坏的”。

    为了钻研,在机器还未安装时,张文彬和同事们就钻到1米多高的管道内,查看内部情况,然后画图纸,以便将来维修时心中有数。

    不管是苏联专家还是德国专家,待遇都是高规格,有专门修建的专家楼,地板等装饰都是选最好的材料。专家工作时,由市公安局随身配备保卫人员,由市政府安排随身翻译。

    外国专家爱喝牛奶,不管是郑州火电厂还是郑州热电厂,都专门办了奶牛场进行鲜奶供应。当时的郑州没有娱乐活动和娱乐场所,为了丰富外国专家们的生活,每到周末,都要组织青年团员到专家们的住所举办舞会。

    “到电新街转一转,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说话声音洪亮,思路清晰,71岁的李怀宝回忆自己进厂经历时说,那时郑州热电厂已经度过了最初艰难的筹建期,生产步入了正轨。

    1964年,李怀宝进入郑州热电厂,厂房条件已经转好,厂里职工近800人,4个职工一间宿舍。厂里已经有伏尔加、北京吉普、解放大卡车,还有两台轿车,“当时的热电厂在郑州绝对是个大厂”。

    1984年,郑州热电厂进行改扩建,跟郑州市火力发电厂、电子配件厂等合并,规模越来越大。随后还建了生活区、俱乐部等,电新街成为一个小社会。“到电新街转一转,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1990年,郑州热电厂再次进行扩建,荣毅仁专门参加了典礼。

    下班前先洗澡,洗澡水都是黑的

    行走在如今的郑州市新力电力有限公司厂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即使在机房也见不到煤灰。这在上世纪60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只需一夜,厂区就是厚厚的一层煤灰。”李怀宝说,当时的厂区没有除尘、脱硫等措施,职工下了班没法出门,必须要先洗个热水澡,“洗个脸水都是黑的,当时的每个机房班组都有洗澡堂。燃料车间的工人更严重,下班4个小时之内,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在当时,不少工人犯有尘肺病,也是职业病。”

    到了1992年前后,厂子里争创一流发电厂,开始上马除尘设备,机关人员也下厂区打扫卫生,在厂房的楼顶,李怀宝和工人们去打扫时,发现煤灰一尺多厚。

    经过几年的努力,热电厂里再也没有“灰尘扑面而来”的情况。

    “郑州热电厂的发展史就是郑州工业发展的一个见证史。”张文彬说。

    郑州晚报记者张华/文 张翼飞/图

责任编辑:bjhtren  来自:豫闻网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河南8110万亩小麦陆续开镰 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下一篇:北京四高校在河南招生500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