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没照片,印章是“革命委员会”。
1981年像奖状,还没照片。
1988年有照片了,且越来越规范。
1998年和现在的结婚证差别不大。
现在2004年延续多年的大红色结婚证退场,现在全国统一使用的结婚证封皮为枣红色。
这就是那张1981年的结婚证,引发网友集体追忆。(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者按:
结婚证就像一部编年史,记录着时代和爱情变迁的音符。它所蕴涵的内容令人回味无穷。
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婚证也在悄悄“变脸”。尽管结婚证仍在经历着变迁,但我们传承的始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
阅读提示|近日,一张1981年的结婚证在微博上大热,鲜艳的颜色和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让不少人连呼“难得”、“惊艳”。无独有偶,眼下正热映的电影《归来》中,陆焉识写给妻子那满满一箱未曾寄出的信,也赚足了中年观众们的眼泪。只是,那些年你和心爱的TA之间的爱情见证,还留着吗?是一纸布满沧桑的结婚证书,还是一封浓情蜜意的表白情书?你,是否还记得爱情最初的模样?
一纸婚书|引众人热议,感叹“珍贵”
5月21日上午,郑州网友“@荣亚玲”发出的一条文图微博引来网友的围观和评论:“中原区民政局,一对老夫妻来换结婚证,老结婚证好稀罕!这样的结婚证你们见过吗?好复古!现在也只有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才有。”原来,配图中是一张老结婚证,发证时间是1981年5月1日。结婚证色彩鲜艳,绿色打底,花团锦簇,中间有国旗、麦穗以及五角星的图案,落款还盖有“××县革命委员会民政局”字样的红色公章。新郎和新娘,一个25岁,一个24岁,正值美好年华。本报官方微博“@大河报”转发后,引发众人热议,纷纷感叹“很珍贵”,更有网友说出了他们眼中的或记忆中的结婚证是什么样子的——
【热议】
郑州市民苏女士(65岁):“有啥大惊小怪的,我们那会儿结婚还要背毛主席语录呢。”
网友秦先生:“我在博物馆里见过更古老的结婚证,有的还写有毛主席语录。”
网友吕女士(80后):“怎么看起来跟现在的奖状似的?”
【回访】
上交老证,她舍不得
昨天中午,大河报记者联系上发布微博的荣女士。原来,5月21日发微博当天,是她和男朋友领结婚证的大喜日子。在中原区民政局,她偶然遇到一对老夫妻来补办结婚证,这才有了与这张老式结婚证的惊艳邂逅。
当年的新郎新娘,如今已分别是58岁、57岁的年纪,荣女士说,阿姨姓赵,是和老伴杨叔叔一起补办结婚证的,“赵阿姨说杨叔叔的那张结婚证丢了,但是补办要把老证交上去存档,她很舍不得。”荣女士说,赵阿姨一直在问能不能留着作纪念。
“很难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结婚证,当时就想着拍下来。”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荣女士说,这张结婚证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可又不好意思拍,没想到赵阿姨主动请她帮忙留影纪念。“我高兴坏了,马上帮她拍了照,赵阿姨可潮,还同意我发微博了。”荣女士说。
昨天,记者辗转打听到了赵阿姨的QQ号并加她为好友,她却始终没有回应。随后,记者咨询了中原区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每天来办事的人都很多,不记得这样一对夫妻了,而且“1981年的结婚证也不算多老,说不上多特殊”。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补办结婚证,确实要上交老证,如果以后有需要的话,可以去中原区档案局查找。
种类繁多|婚书的种类多达几百种
如果你觉得1981年的结婚证还不算老,那下面这位的珍藏一定能让你惊喜。
曹文兴是河南省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婚书收藏专家。“以前的婚书跟现在的可不一样,又好看,内容又有趣,收藏很有意义。”曹文兴告诉记者,他从八九年前开始收藏婚书以来,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搜罗到婚书的机会。他家3个房间的空白墙壁,都贡献给了日积月累的1000多张藏品。这些“宝贝”里,最早的一张婚书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最晚的则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
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婚书的种类多达几百种,曹文兴介绍,除了最常见的普通结婚证,老婚书还细分有离婚证、订婚证、复婚证、寡妇再嫁证书以及换亲证等。
而婚书也是时代的一种象征。“清朝的婚书一般都是手写的纸卷;清宣统年间的有五彩旗;民国初期的印有孙中山头像,后期有‘观音送子’;满洲国的有‘中日亲善’字样;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开始印有稻谷、麦子等象征工农业生产的图案;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曹文兴滔滔不绝地说,在他的收藏里,郑州地区的婚书多是五六十年代的,他说这些“宝贝”不管咋样都不会卖。
回归初心|你们用什么见证爱情?
眼下正在热映的电影《归来》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从农场改造归来的陆焉识为了唤起失忆妻子冯婉瑜的记忆,每天为她念信。满满一大箱的信,是长达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在农场写就却从未能寄出的,因陋就简,写在各种各样的纸上。这样简朴纯粹的爱情见证,看哭了电影院里的不少中年人。扮演陆焉识的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归来》一定也是给年轻人看的电影,它不是一个特定环境才能产生的情感的简单表述,它写了一个通古的人们的精神,没有年龄差异。
然而,时移世易,今天的年轻人表达、见证爱情的方式,已经更多的依赖高科技,短信、邮件、微博、微信,只要你想,都能第一时间帮你传情达意。昨天下午,当我们在大河报企业QQ上抛出“那些年,你用什么见证爱情?”的话题后,众网友立即陷入了集体的甜蜜追忆中。
好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每天一条微博
读者何悦两个月前刚举办了婚礼,她说自己的爱情见证是微博。从确定恋爱关系的第一天起,这个浪漫细心的女孩,就专门开了一个账号,每天一条微博,记下恋爱日记,婚礼当天,还在现场用大屏幕滚动播出,把事先毫不知情的老公感动得一塌糊涂。
虽在同城,书信来往
“80后”范优优则是个年轻的“传统派”,很想抒情达意的时候,她就会给男朋友写信,即使两人同在郑州。“只是每次去邮局都得排好久的队,别人都是来交违法罚款的,只有我是来买信封邮票的。”
将情话刻在电话亭里
36岁的刘枫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对喜欢的女孩表白的方式。“说起来有点惭愧,我把喜欢她的话,刻在她必经之路上的一个IC卡电话亭里。然后给她打个传呼,让她去看,想给她一个惊喜。”
情书写在画版纸上
胡女士的经历则与《归来》颇有几分相似。她曾在南阳工作,和供职于郑州一家媒体的老公两地分居。一天,她突然收到老公寄来的信,拆开一看竟是用画满了绿色小格子的画版纸写的。“虽然以前见过这种编辑的必备用纸,但是当时拆开还是有点意外,心想他怎么这么懒呀,不过他就是那么随性的人,手边有就用了。”胡女士笑着说。
情书得让别人读所以不敢写别的
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友“缘圆”说,那时通讯不方便,只能靠书信来往,可恋人又不识字,“我也不敢写别的什么,因为她得让别人给她读”。
□记者 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