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主办的“中国城乡一体化”论坛23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7.9增长到53%,并且每年以1.02%的速率增长。这相当于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要避免片面城镇化、空心城镇化、单向城镇化、粗放城镇化及无序城镇化。各地要避免产生“空城”、“死城”、“睡城”的造城运动。小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发展绝不是大城市过度膨胀的蔓延,更不是为大城市解决“消肿”和“减肥”问题。
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局局长助理廖卓文、国家发改委基础建设司原司长常锦平、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常务主任魏立新、农业部国际合司原司长冯玉林等出席并发表演讲。
廖卓文认为,在13亿人的中国推进城镇化要做到五个避免。一是,避免片面城镇化,不能简单用人口城镇化指标替代真正城镇化成效。要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推进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有意愿进入城镇化生活的人享受优质服务。二是,避免空心城镇化。高度重视各地在推进过程中造城运动,从而产生的“空城”、“死城”、“睡城”问题,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符合国家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及条件,增强城镇化产业支撑。三是,避免单向城镇化,在推进农村向城镇转移同时,也出现城镇向农村流动现象。城市人口对田园生活和清新空气的向往追求,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起来。四是,避免粗放城镇化,减少对自然干扰,对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破坏,坚持走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五是,避免无序城镇化,各地在实际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局面,一哄而上运动式造城简单复制的现象,要坚持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先导、统筹协调,在体制机制上突破,整体布局上有谋划,在规划实施上有落实。
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有资金支持。廖卓文分析指出,目前地方政府负债压力很大,国家适度举债是一种正常的方式,但我国的政府债务在国际上尚处于较低水平。113.4%全国政府负债率低于国际通行标准,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准,90%至150%都属于可控范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务不是消费性的,而是生产性、建设性的,这样就可以形成长远发展动力。
“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些地方已达总收入的60%,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客观存在,要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开发利用价值。”关于土地财政的渐进式改革,廖卓文认为,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基础资源,通过开发筹集资金是促进城镇化渠道,但对土地财政依赖的根源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权限不匹配,根本上解决就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调整,避免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出现问题。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冯玉林则不同意本次会议主题“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他提出一个概念“加快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他认为,未来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失去土地和即将失去土地的农民,重点是加快缩小城乡二元化不合理格局,推进农业现代化。
小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发展绝不是大城市过度膨胀的蔓延,更不是为大城市解决“消肿”和“减肥”问题。冯玉林认为,未来我们面临问题,是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及三农问题。要正确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提高,但是面临许多需要尽快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有很长路要走。要整合资源优势,建立一批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优良、适宜居住、富有地方特色及现代化管理的小城镇及美丽乡村。
冯玉林认为,要坚持三原则:一,坚持人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城乡结合部区块集中,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中。坚持小城镇建设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及可持续、循环发展之路。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治宜量力而行,在经济实力强的地方进行试点。三,正确引导走金融驱动之路,城镇化建设只有在产业、金融支撑带动下才能充满活力。各地政府应拓宽服务形式,加大中小城市金融、信贷和保险力度。
“我国与其他国家最大差距,不是城市发展差距,真正差距在于人的素质差距上。” 冯玉林说,地方政府应加强小城镇与乡村的综合治理,提高新型居民素质。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很长路要走,欧洲是资本主义发源地,从欧洲一体化在二十世纪前就有提出,但真正到欧洲共同体以及欧盟的实现,整整花了200多年。然而,一直到现在,欧盟各国在各个方面仍有分歧。以此借鉴,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更不能停留在形式与口号上,而是在加快步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