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曝光 > 正文

公募债信用风险亟待重估
2014-03-09 22:09:25   豫闻网   评论:0

  中诚信托兑付危机刚以折息保本收场,上海超日 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则债券无法到期全额付息公告,又激起了市场的千层浪。

  这开启了我国债券市场实质性违约的序幕,由于早有预期,违约事件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明显。一众基金公司更是纷纷出面撇清与超日债的关系,但业内人士分析称,超日债违约事件对理财市场的深远影响将日益显现。

  违约事件频发

  超日债正式违约,意味着国内公募债零违约时代的结束。而长期以来国内的信托产品、公募债券都在“隐性刚性兑付”的保护伞下,被认为是“无风险”的投资产品,近期频现的兑付危机无疑给市场敲响了警钟。而这种兑付危机影响几何?债券基金是否会遭遇赎回?是否会传递到主要以债券、信托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

  对于超日债的正式违约,公募基金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惊讶,而是急于声明自己“置身事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公募基金并没有配有超日债。

   华安基金、 海富通基金、 万家基金等纷纷表示,旗下各产品均没有配置超日债。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孙驰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超日债前期的评级不高,公募基金圈内配置该债券的应该很少。”

  上海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代宏坤指出,由于超日债在基金中的配置比重并不大,基金讲究分散投资,一定程度上回避了风险。“其实一只债券违约对于基金净值的影响并不大,真正严重的是对于债券基金信心的心理冲击。”

  对于银行理财市场而言,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尚没有听说有哪些银行理财产品对接了超日债。但需要警惕的是,银行发行的一些理财产品中,有部分是投向了类似的企业债券。”

  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指出,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可能会受到频发的信用违约事件的波及。尤其是投资于单一信托的理财产品,一旦所投资的信托产品到期出现流动性问题难以兑付本金及收益,则银行理财产品也可能出现兑付风险。

  市场对超日债违约早有预期

   光大保德信基金认为,从信用体系建立和清理过剩产能的角度来看,此次违约并不是一件坏事。“市场对超日债违约早有预期。”泰达宏利高票息定期开放债基基金经理李慧鹏表示,虽然该公司在2013年3月如期兑付了首期利息,但违约风险一直高悬。当2013年公司经营继续亏损的消息坐实之后,债券违约已在所难免。

  李慧鹏认为,2005年至今,中国信用债市场容量已增长至近10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张以及低资质发行人快速扩容,增加了信用风险暴露的概率。如今“狼真的来了”,“超日事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是中国信用债市场发展、成熟的产物,有利于信用债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健康发展。

  受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表示,中国需要更加开放的市场,允许违约就是朝这一方向发展的重要心理环节。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正常的经济体需要违约来更好地为债券和其他债务产品定价。

  毋庸置疑,债市刚性兑付的打破将有利于风险释放、市场出清、结构调整和改革推进。

  为投资者敲响警钟

  据悉,日前投资者已将超日太阳和保荐人中信建投告上了法庭。而近期信托产品、债券产品兑付危机频现也表明,在当前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下降、融资成本不断走高的经济环境下,这种兑付危机绝非个例。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市场或将进入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期,超日债打破刚性兑付一定程度上也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超日债违约打破了公募债的刚性兑付传统,是中国债券市场走向正常化的第一步,也是对债券投资者的一次风险教育。”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指出,不过,这次违约仍然超出了部分投资者的意料,他们大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当地政府会从中协调、安排兜底。

  可以想见,“超日事件”作为公募债违约的起点,今后无论是债市还是股市,投资者都会重新审视各类证券的投资风险,对投资标的背后资产的稳健性会有更高的要求。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刘东亮认为,随着信用风险在身边引爆,无论是机构投资者、零售投资者,还是承分销机构,抑或评级机构,都必须正视信用风险重估的问题。

  对此,德意志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马骏表示:“违约事件将显著提高市场为风险定价的能力,降低金融机构出售高风险产品的动机,控制高风险产品发行商向市场过度借贷的能力。”

责任编辑:lipeisheng  来自:豫闻网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光伏产业还盼得力政策支持
下一篇:做活大蓝筹着实有点难

分享到: 收藏